提升增碳剂吸收率的工艺优化有哪些
提升增碳剂吸收率的工艺优化有哪些呢?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!
1.增碳剂的选择优化
材料类型:优先选用高固定碳(≥98%)、低硫(≤0.5%)的优质增碳剂、专用增碳剂
粒度控制:根据熔炉类型调整粒度(一般0.5-5mm)。电炉常用1-3mm,过粗影响溶解速度,过细易烧损。
密度与孔隙率:高密度增碳剂沉降性好,但需平衡溶解速度;多孔材料(如煅烧石油焦)可加快反应。
2.加入工艺优化
加入时机:
电炉:在炉底加入部分增碳剂(避免直接接触电极),剩余部分随废钢分批加入,避免铁水氧化后加入。
冲天炉/感应炉:在熔池形成后加入,减少烧损。
加入方式:采用喷吹或机械搅拌(如电磁搅拌)替代人工投加,提高分散均匀性。
覆盖保护:加入后覆盖废钢或碳化稻壳,减少与空气接触。
3.熔炼参数控制
温度管理:
最佳溶解温度:1500-1550℃(过高导致烧损,过低溶解不足)。
避免铁水长时间高温保温。
铁液成分:
初始碳含量控制在2.5-3.2%,过低碳含量促进增碳剂溶解。
控制硫含量(硫抑制碳吸收),可预脱硫后增碳。
搅拌强度:通过电磁搅拌或惰性气体(如氮气) bubbling 增强传质,但避免过度氧化。
4.工艺配套措施
复合添加剂:配合少量硅钙、稀土等促进形核,加速碳扩散。
真空/保护气氛:在条件允许时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熔炼(如Ar气)。
预处理:对增碳剂烘干(110-200℃)去除水分和挥发分。
5.数据监控与反馈
在线检测:使用碳当量仪实时监测铁水碳含量,动态调整加入量。
工艺记录:统计不同批次增碳剂吸收率,优化参数(如加入量、时间、温度曲线)。
6.其他注意事项
避免与铁锈接触:锈蚀(Fe₂O₃)会与增碳剂反应,降低吸收率。
经济性平衡:过高追求吸收率可能增加成本,需综合评估效益。
注:仅供参考